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本网独家 【崛起滁州谱新篇 喜迎市第七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绿水青山 打造绿色滁州

【崛起滁州谱新篇 喜迎市第七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绿水青山 打造绿色滁州

0

图为航拍的琅琊山脚下学院路。全媒体记者卢志永摄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秋阳洒落,立于国家森林公园琅琊山巅琅琊阁眺望:清流河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过城穿梭;道路两旁树叶渐黄、树影斑驳,各色鲜花分外妖娆……

一半山水一半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醉”美滁州的背后,凝聚着460万皖东儿女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起点推进绿色滁州建设,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6月2日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上,市委书记许继伟的讲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自然为美,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与山争地,不与水争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奋力谱写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同时,亮出了山清水秀的“金字招牌”。

铁腕减污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巍巍琅琊山,汤汤滁河水,见证着滁州发展的“绿色优势”。逐“绿”前行,绿色基因融入发展的各个领域,昔日绿色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引导滁州踏上蝶变之路。

每天早晨,家住城南政务新区的刘微微都要去家门口的湿地公园逛一逛。曾经,那里是一片废弃荒地。如今,绿树成荫的湿地公园游人如织。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城即是景,景即是城,不仅是市民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同期下降34.5%,改善幅度全省第6,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1.1%,PM10平均浓度下降至60.9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秸秆禁烧工作连续五年达到考核目标要求。7个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五年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这一串串数据,正是滁州市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助力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生动注脚。

绿,源于铁腕治污;绿,源于共同参与。用绿色涵养城市发展,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绿色已经成为滁州发展最耀眼的底色。

攻坚会战保卫白云蓝天。围绕“十三五”收官目标,我市开展“百日会战为健康”“战臭氧保优良”“秋冬会战保健康”等系列专项行动,共调度处置大气环境污染问题1323起;整治工业企业496家;完成重点整治项目1269个。

建成全省首个省级开发区监控系统和5套黑烟车视频抓拍系统。完成3285辆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整治超标车辆109辆。解析PM2.5和臭氧污染源,掌握污染成因,并制定相应措施应对。

坚守断面守护碧水清波。针对来河、白塔河断面水质提标升类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专项行动,排查整治206个入河排污口、12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推进水体达标治理,滁河等4条水体152个达标治理项目全部完成。88个乡镇政府驻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消除20个城市黑臭水体。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2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多点发力守卫净土良田。全面完成“十三五”重金属削减10%和华塑公司单位产品用汞量不超过49.14克/吨的年度目标任务。开展“管固废、保安全”危险废物专项攻坚行动,全市520家危废产生及经营单位实现全周期监管。助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年累计处置医疗废物2458吨,其中新冠疫情废物31吨。

铁拳出击整改环境问题。针对多轮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开展清仓、“四清普”和“铁拳出击抓整治”专项行动,均按序时进度完成整改。

全程追踪强化环境监管。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进度排名全省第二。加强在线运维监管,182家污染源企业440套自动监控设施全部安装联网,传输有效率达96%。完成1429家“散乱污”企业、63家涉危险化学品企业整改。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全市6类237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共实施行政处罚189件,配套措施案件43件,罚款1912万元。

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市本级完成第四届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申报,明光市、全椒县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完成白米山矿山治理修复工程,入选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案例。修复滁河生态,打造17.5公里生态廊道。

倾情增绿

描绘绿水青山画卷

蓝天与白云相称、绿水与花儿环绕、风儿轻轻地吹拂……金秋九月,行走在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丹桂飘香、茶香四溢、果栗满枝,放眼远眺,满山茶树葱茏叠翠,一栋栋错落有致又独具风格的民宿点缀山林间,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水田园诗画呈现在游客眼前。

绿色,已成为滁州引以为傲的发展优势和城市品牌。翻开我市“绿色成绩单”——森林城镇78个、数量全省第一,森林村庄433个、位列第一方阵,森林面积74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62%,活立木蓄积量2160万立方米……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让滁州山水“颜值”更高,皖东大地“气质”更佳。

据了解,五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强市战略,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林水相映、林山相偎、林城相拥、林路相随、林村相嵌的森林生态网络。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五年来,我市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长防林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完成植树造林105.56万亩、森林抚育309.61万亩。扎实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围绕打造“江淮绿色门户、醉美山水亭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91%、绿地率42.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47平方米。

森林资源有效保护。滁州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严控森林资源消耗,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坚决制止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和毁林开垦行为。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防控成效明显。严格湿地保护管理,建成实施东陈圩湿地生态恢复、皇庆湖湿地公园、江巷水库等湿地修复工程,新增湿地面积4万亩,修复湿地4500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76%。自然保护地管理全面加强,完善全市14处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修编)、勘界立标。

森林文化不断完善。建成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明湖公园、国有林场场史馆、宪法主题公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主题园,建成“八一林”“巾帼林”等各类纪念林基地186处,广泛开展“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等生态文化活动,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全市277棵古树名木全部保护。

科技兴林步伐加快。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全市建立林业博士工作站6个、国家林木良种基地3个、林业科技专家大院43家、科研工作站12个。南谯区《麻栎炭用林培育技术规程》成为国家行业标准。投资3000万元,成立智慧林业综合指挥中心,建成营造林管理、林木采伐、资源监测、项目建设、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产业发展等多功能大数据平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俯瞰今日滁州,从城市路网到住宅小区,从街头游园到口袋绿地,从骨架到毛细血管,见缝插绿、步移景异,滁州绿意越来越浓,“山在城中,水从城过,园建街边,亭隐林中”的山水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共治共享

夯实绿色发展之根

夕阳西下,微风拂面,在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村民广场上,三三两两的老人唠着家常、唱着小曲,广场的另一边,“大妈们”已经各就各位,即将开始跳广场舞。村民王友余告诉记者,现在的村民广场十几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后来村里发展苗木产业,村民们都有了积蓄,村集体也有了钱,就修剪了这个广场供村民享受乡村“夜生活”。“我是土生土长的林桥人,亲眼见证了我们村从一穷二白到发展苗木产业逐步富裕再到今天几乎家家都买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洋楼”王友余说。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富民之路,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乡土特色苗木等七大产业,坚持产业化用绿,增强林业综合效益。全市发展“三树一苗”面积160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8万亩,产业产值超过30亿元,成为全省三大苗木基地之一。2020年全椒县碧根果产量达120吨,约占全国产量四分之一。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产业,让滁州绿色经济收获累累硕果。

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我市以绿色转型发展理念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结合“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生态廊道建设,串联全市438个行政村,创建琅琊山等国家3A级以上景区34个,打造精品生态旅游路线60条、生态游小镇3个。于是,在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孕育下,全市生态旅游“火”了。此外,我市实施旅游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田园观光等休闲养生游产品的开发利用,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旅游强县2个、旅游乡镇2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5个。今年上半年乡村游接待游客1100余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160%。

让绿色永驻、为百姓造福,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有序。我市加快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以扬子地板、佳诺威木业为代表,形成一批板材加工的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养食用菌,林下养殖草丛鸡、爬山猪等特色农产品,林下经营面积90.4万亩、经济产值12.89亿元。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共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525个,国家林业龙头企业1家、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0家、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省级家庭林场4个。

优先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大推进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力度,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公交车270台(其中市直130台),均为新能源车辆,应用比例达100%。市城区公交万人标台数达13标台。滁州市本级、全椒、明光公交示范城市创建顺利通过验收。

我市还坚持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以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的秀美、精致、亲和、舒适的生态环境为归宿,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绿色生活,鼓励绿色消费,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于民。开展2020年“绿色出行 低碳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市民朋友采用“135”绿色出行方式,做绿色出行的实践者。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引导群众绿色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滁州以实实在在的措施与成效,争做践行“两山论”的范例。这座城市的人民,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参与者、见证者与受益者。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21/0910/4453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