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外媒看滁 【安徽日报】滁州:牢记嘱托当先锋 开放发展开新局

【安徽日报】滁州:牢记嘱托当先锋 开放发展开新局

1624324269(1)

《安徽日报》( 2021年06月18日 06版)

滁州成为中国农民歌会永久举办地。

滁州大道市本级段建成通车。

来安晶科新能源公司生产车间。

安徽盛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安徽开润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所有机器设备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奋力争当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滁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说。

滁州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改革开放,奋力书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近年来,成功获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整市试点市、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形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批改革品牌,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连续两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滁州改革发展各项事业阔步前行。2021年,滁州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改革发展,持续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注重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奋力争当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敢闯敢试 勇立潮头当先锋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省委深改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落地生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功争取了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被列为全国3个整市推进试点之一;农村土地改革、集体产权制度、小型水库管理体制、乡村治理等获批国家级试点,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滁州。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全国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滁召开,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工作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介绍,紧密型医共体、智医助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全覆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县均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四服一服”,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2020年,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皖事通·慧滁州”核心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基本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区赋权清单制度。

目前,滁州市全市上下正努力在重点难点上求突破,突出抓好一批影响力大、牵动性强、企业呼声高、群众诉求多的重点、难点改革,破解改革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探索完善省级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协同发展新机制;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探索推进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在“放管服”改革上,持续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线上“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在效率效益上求突破,紧扣“人从哪来”,深化人力资源、教育、就业、住房、社保等领域改革;紧扣“钱从哪来”,深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持续完善投融资体系;紧扣“地从哪来”,加强园区“僵尸”企业及闲置土地清理利用;紧扣“效从哪来”“技从哪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出彩出新上求突破,始终弘扬小岗精神,推深做实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奋力打造农村改革的样板。

开放融合 乘势借力“一体化”

5月27日,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队赴南京江北新区,对接推进合作事项,就深化两地务实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南京江北新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

6月3日,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队赴南京市浦口区考察调研,进一步推进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合作事项。

一周之内,滁州市党政主要领导两赴南京对接合作。自2020年以来,滁州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7次率队赴南京就加快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进行会商,高位推进,明确一揽子合作事项。

在“主攻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省内标杆”上,滁州全市上下正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快马加鞭对接大江北,先行先试,勇立潮头,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率先突破、打造示范,探索形成符合滁州特色的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格局。

一座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初夏时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的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内,随着大批新项目落地,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毗邻区域率先突破融合,是实现一体化发展最现实的路径。今年以来,滁州加快打造协同发展大平台,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新型功能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目前,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已经宁滁两市规委会通过,并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管委会+开发主体”的管理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批复成立。江北新区与来安县、南谯区与浦口区按比例共同出资成立合作开发有限公司,一期资金均已到位。

此外,滁州还开拓思路、大胆探路,协同推进沿苏“772”重点板块建设,8个县市区、10个省级以上园区分别与长三角城市点对点、一对一合作,形成多点融合、一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融宁入长”的一体化壮丽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项目建设是一体化的根本抓手。滁州主攻“长三角”,瞄准“500强”,全力招商引资,聚力招才引智,把“双招双引”作为一体化的强劲引擎。围绕光伏、半导体、汽车及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由市领导领衔挂帅“链长”,建立工作专班,助力产业链培优做强。以“一区三城”建设为重点,构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累计引进和建成孵化平台40家、50万平方米,入孵项目近800个。加强战新企业与中科大、上交大等8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近200家。今年1—5月份,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开工222个,新竣工141个。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滁州把与沪苏浙地区的园区合作共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转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招商、高水平服务的中新苏滁高新区,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今年以来,该园区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41亿元,其中沪苏浙签约项目10个,占比45.5%,总投资116亿元,占比82.3%。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从区域合作中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是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滁州市加大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合作,与长三角医疗机构签订各种合作协议65个,与沪宁合等地建立医联体12个,在滁设置分院2家,加入医院集团1个,建立医联体9个,成立专科联盟37个,率先完成长三角地区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引进南京优良教育资源来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秋季正式招生。奋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与长三角13个城市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通办”、近11.1万事项在全省“一网通办”……多年来,滁州始终注重把加强公共服务对接合作贯穿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过程,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创新引领 培育壮大新动能

5月10日,滁州市政府与中国长城集团举行签约仪式,计划总投资16亿元的中国长城(长三角)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滁州。该项目着力构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链。

华云数据、太平洋科技、滁州科技创新谷、苏大天宫科技园……短短几年,一批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科创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聚集滁州。

截至2020年,滁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0家,居全省第三位;年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0亿元,居全省第4位;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77.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获省科学技术奖奖项连创新高、总数跃居全省第3位;明光凹凸棒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0”的突破。

滁州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之速实现跨越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将改革基因融入发展血液的滁州人深知唯有科技创新才能更好作答“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的时代考题。

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沪宁合创新带节点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全市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

政策投入、优化服务、转化落地、嵌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滁州正竭尽所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能活力。

该市重点围绕科技企业创新培育、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构筑了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科技创新配套政策30余项。搭建科技融资平台,市财政安排1200万元科技经费给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用于科技融资担保业务,每年安排300万元经费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给予50%保费补贴,降低企业融资担保成本。设立3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科技项目36个,投入金额1.6亿元。

政策支持,金融助力,滁州创新发展增底气、添后劲。

滁州市还先后印发《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滁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领域六大领域,累计扶持24个人才团队、投资金额达1.13亿元。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大平台,深入与长三角地区平台、高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累计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2家,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关村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等一批科创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务实高效的创新发展之路吸引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才投身到滁州的创新创业热潮中。

该市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始终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作为重要抓手,制定出台《滁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强化政策激励。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来滁落地转化。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出台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举办“智汇滁州 揭榜挂帅”活动,聚焦滁州产业重大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围绕解决困扰企业的“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榜金总额近1.5亿元。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稳提升

近年来,滁州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协调配合,狠抓过程管控,民生工程快速推进,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2020年,该市累计投入资金97.92亿元,圆满完成31项民生工程建设任务,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扶贫方面,“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154个,“四好农村路”完成扩面延伸864.82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39处,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351兜底保障3.19万人次,贫困残疾人康复完成药费补助1.31万人。

带动就业创业方面,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完成公益性岗位开发2951个,就业见习帮助1462名大学生实现就业;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全市农村产品上行网销额实现59.2亿元,同比增长46.9%,新增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1397个;技能培训提升,开展技能脱贫培训1098人。

社会保障方面,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70万人,累计支付28.57亿元;发放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1655.19万元、惠及7.08万人,高龄津贴7512.89万元、惠及12.07万人,三级中心覆盖面达100%;困难人员救助暨困难职工帮扶,共保障困难人员61.27万人次,发放困难人员补助资金9.85亿元。

教育文化方面,投入资金2.02亿元实施25个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数6230个;向54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拨付免杂费和补助公共经费3.06亿元,向36.59万名城乡中小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面积26.6万平方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成中职、普高学生奖助学金、免学杂费5.89万人,发放资金1.24亿元;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130个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完成采购205.9万元,根据各村需求,安排购买电脑、电视、移动音箱等器材,开展“送戏下乡”和农村体育活动各1029场。

公共服务方面,2020年滁州市共获得生态补偿金5100万元;实施水利薄弱环节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天长市白塔河上段治理完成,2个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项目滁州市红庙一站、红庙二站完成,5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开展棚户区改造,全市新开工2.05万套,基本建成9010套;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整治,2020年完成45个老旧小区改造。

此外,2020年,该市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获得省政府通报表彰,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培育单位。基层中医药“银针行动”经验得到推广,获评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地区。成功承办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国青年手球锦标赛。政府承诺的为民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同时,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扫黑除恶群众满意度、“扫黄打非”工作考核居全省第一;“七五”普法通过验收;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四个下降”。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单位。推进质量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入选全国实践基地。高质量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2021年,滁州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市计划投入99.52亿元,截至5月底,已到位64.66亿元,拨付58.60亿元,拨付率90.62%。全市工程、培训类项目开工率72.88%,完工率34.73%,补助类项目均按序时进度足额发放。

(文图由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21/0622/4407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