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外媒看滁 【安徽日报】滁州:长三角分工协作,壮大产业链

【安徽日报】滁州:长三角分工协作,壮大产业链

1

(《安徽日报》2020年6月1日1版)

分工协作,壮大产业链

■本报记者 郑莉

2

5月30日,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正在生产汽车配件雨刮器。该公司总部在浙江,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是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批入园企业。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开栏的话

深耕长三角,聚力促融合。5月26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中采访报道在浙江省湖州市启动,拉开了长三角之行的采访大幕。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集中展示长三角一市三省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成果和特色亮点。

5月27日,记者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中采访团来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县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记者走进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的建设工地,现场项目监理方负责人陈飞表示,厂房一层主体结构已经成型,预计项目一期工程明年3月份可以建成。

“2018年底,中新现代产业园项目落地嘉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重大区域合作项目,开启探索区域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大家对园区的信任度很高,对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副主任缪昂对记者介绍,产业园作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七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之一,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由嘉善县人民政府与中新集团共同开发建设。项目位于嘉善县东部,嘉善县主城区以北,东接上海市金山区,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均在项目一小时经济圈内。

有苏州工业园区“助力”,又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持”,站上了“超级风口”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按照“万亩空间、千亿量级”的要求,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产业后配套”的开发理念和成功经验,以智能传感产业为主导,突出聚焦重量级未来产业、推进高质量区域发展。自签约以来,产业园已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嘉善智能传感器产业专项基金,同时成功引进总投资超100亿元的光环新网、总投资20亿元的博升科技等一大批高精尖项目。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速建立产业互补分工的关系,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长三角一市三省中已是寻常之举。

用“芯”点亮未来!5月28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江苏省苏州市汾湖高新区的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而建立良好的产业形态,最主要的就是合作。”英诺赛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薇薇告诉记者,紧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机遇,企业与苏州的先进封装测试企业、杭州的IC设计公司和上海的化学品公司等正在加速推进更密切的产业链合作。她认为,利用产业链的辐射和放大作用,汾湖区域有望形成第三代半导体的产业集群。

产业协同加足“马力”,打造产业升级强引擎。从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沿京沪高速、沪蓉高速、宁洛高速等往西北方向驱车行驶不到四百公里,便来到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迈上发展新台阶,长三角合作活力迸射,产城融合稳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5月30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开发区,这里于2012年4月开工建设,8年来成为苏皖两省先行先试、跨省合作的载体。

开发区内的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是园区第一批入园企业。副总经理张伟兴向记者表示,公司总部在浙江,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来安徽扩大产能,印着最鲜明的长三角“烙印”。之所以落户滁州,是因为这里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较低的土地成本非常具有吸引力。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占地166亩,2019年实现产值5.7亿元,税收超6000万元。

滁州交通便捷,京沪高铁、京沪铁路、沪汉蓉铁路和合宁、宁洛、宁连、合徐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乘京沪高铁到北京仅需三个半小时、到上海仅需一个半小时,到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都仅需一个半小时左右车程。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现已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中新苏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永宾告诉记者,园区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00多个,协议投资超550亿元,其中,已投产企业110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4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来自长三角区域项目占比超70%,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20/0601/4189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