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本网独家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1月12日下午15:00,省政务服务中心新闻发布厅举办安徽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中共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中共滁州市委副书记、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许继伟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书记张祥安

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继伟

新闻发布会现场,媒体提问。 记者计成军/摄

环节一

张祥安介绍滁州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A:最具代表性的“八个一”

张祥安:滁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滁”字极具文化意味,它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这是古人为滁州量身打造的一个字,其“山水城”之意高度凝练了滁州的本色。

世人总结、介绍滁州,最具代表性的有“八个一”:“一山一亭”,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一书一文”,清代全椒著名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欧阳修留下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一帝一村”,出生于凤阳县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一歌一舞”,传唱全国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来源于天长民间小调,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凤阳花鼓舞。

B: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张祥安:近年来,滁州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闯出了符合阶段特征的发展之路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的“大包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扬子”、2008年以后的“大滁城”为标志,滁州历经解决群众温饱到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皖东大地“旧貌换新颜”。特别是近年来,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对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滁州迈上了以“大江北”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取得了奋力争先进位的丰硕成果

滁州始终把发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01.7亿元,增长272.2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57.1亿元,增长446.4倍。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保持了稳中奋进、冲刺争先的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冲进并站稳全省第一方阵,去年经济总量有望顺利实现冲刺全省第三的奋斗目标。

擦亮了勇于探索创新的改革品牌

滁州积极传承改革基因、扛好改革大旗,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当好推深做实改革的先行者,不断提升改革整体效能。从当年的“大包干”,到二轮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接补贴改革,到近年来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滁州先后承担了83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在全国走在前列;天长医改、定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来安农村垃圾治理模式、企业用工“周转池”制度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放管服、效能改革不断深化,全市11.7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事项“全程网办”“跨市通办”,改革始终是滁州最靓丽的名片、最显著的标志。

C:“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

张祥安: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小岗,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牢记和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坚持以创新培育动能,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滁州出台“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人才招引“三大行动”、人才培育“三大工程”,累计与近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目前,全市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玻璃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726家。

坚持以协调增添后劲,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

滁州以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和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协调联动发展。去年部署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振兴、“大江北”战略“四个突破年”行动,厚植了城乡发展支撑。目前,滁城主城区扩大到90平方公里、70万人。境内高铁通车3条、在建2条,高速通车11条、在建4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

坚持以绿色装扮皖东,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们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大力实施“绿色滁州”、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等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9%,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水质年度均值达标。

坚持以开放拓展空间,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

滁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与南京同城化、合肥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东向开放、沿线(高铁)开放、境外开放步伐。

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0家,其中滁州经开区为国家级;中新苏滁高新区为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省第一个合作园区;天长金牛湖新区、来安汊河新区、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南谯高教科创城、全椒东部新城等一批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去年1-11月,全市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居全省第4位,实现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31.7%,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2位。

坚持以共享增进福祉,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

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坚决扛起革命老区政治责任,2013年以来,全市1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7万户20.2万贫困人口脱贫,定远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由5.69%降至0.1%。

2018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230元、13127元,分别是1978年的65.1倍、122.7倍,预计2019年这两项收入分别增长9.6%、10%。每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

去年12月18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参加滁州所在组讨论,肯定滁州“逆势上扬势头好、招大引强效果好、深化改革经验好、一体化发展开局好”,表扬滁州“工作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可圈可点,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要求滁州“奋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

 

环节二

张祥安、许继伟答记者问

■问题1

新华网记者:去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滁州列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请问,滁州是如何抢抓机遇,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

张祥安: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东向发展、融入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取向,早谋划、快行动,打造了一些战略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早在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建设时,我们就同步开展毗邻区域规划研究,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得到南京高层的充分认可。2018年底,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滁州市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实施意见》。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出台后,我们又及时研究制定了我市《行动方案》,确定了8个方面重点任务、120项具体工作。去年以来,我们紧锣密鼓推动相关任务落实,与南京签订“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启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与苏州签订《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了扩区前期工作;与合肥都市圈加强对接合作,36个项目列入都市圈年度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库。

同时,我们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全线加快建设,宁淮、合新高铁开工建设,滁天、来六、明巢、滁西环等高速加快推进,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通车。承接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比如,去年新招引了总投资110亿元的晶科光伏组件、50亿元的圣泉化工等一批大项目。共建共享了一批民生及公共服务项目,宁滁公交实现无缝对接,与长三角城市实现医保门诊费异地直接结算,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规划编制衔接、重大合作平台落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力求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问题2

安徽日报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滁州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最关键的支撑是什么?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张祥安:近年来,滁州之所以能保持稳中奋进、冲刺争先的好势头,主要是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抓招商、坚持不懈上项目。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一是千思万虑谋项目。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开动脑筋,谋划储备五大类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类、重点平台类、重点产业类、重点城建类、重点乡村振兴类)。今年将成为滁州重特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最多、投资最大的年份。

二是千山万水引项目。我们坚持东西南北中一齐跑、境内境外一齐招,盯住大企业,寻求好项目。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29个、新开工330个、新投产247个,居全省前列。

三是千方百计扶项目。市县两级全面组建企业帮扶中心,常态化组织“四送一服”,扎实推进“三比一增”,深入开展“进企业门、解企业困、帮企业忙、促企业进”等活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四是千辛万苦盯项目。在转化上,我们聚焦“开工、竣工、投产、达效”四大核心环节,认真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分层次、高频度调度,每双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每季度开展“三看三比”,倒逼真干快干,推动项目加速转化。

■问题3

安徽卫视记者:请问滁州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有哪些经验分享?又有哪些新的举措?

许继伟:一是在公正监管上做“加法”。对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公众关注的产品和服务等开展重点监管,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实行全程监管。全市行政执法单位监管覆盖率达100%。在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市场监管工作居全省第一。

二是在行政权力上做“减法”。抓权力“瘦身”,动态调整市级政府权责清单,去年较2018年净减少223项,精简比例达10%,其中行政许可减少15项,行政处罚减少193项。抓要件“压缩”,企业申请材料较2018年精简35.4%,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时限压缩了7成以上。抓企业“减负”,2019年为企业减税降费39亿元,税负较改革前下降14%。

三是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100%、“一门”进驻率达92.8%、“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9%,服务满意度达100%。

四是在解难纾困上做“除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5条意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31.2万户,比上年增长19.7%。创新开展“进企业门、解企业困、帮企业忙、促企业进”系列帮扶活动,去年为企业解决问题4437个。2018年度“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快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一是强化政策落实。贯彻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意见,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二是强化政务服务。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开展7×24小时“随时办”服务,提升便利度。在市县全面建立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专门机构、专职队伍、专业力量安商扶商富商。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健全项目会商研判、联系帮扶、分级调度机制,强化用钱、用地、用工等保障,让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问题4

中安在线记者:请问滁州近年来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许继伟:近年来,我市民生支出始终占财政总支出85%以上,民生改善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一是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精准脱贫取得关键进展,截至2019年底,已有20.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5.7%降至0.1%。生态建设持续发力。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连续多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两年改造面积178万平方米,惠及2万多户。

二是着力提升保障水平。稳就业上,年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左右,登记失业率目前降至2.73%。2019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企业用工周转池”创新举措获人社部、审计署表扬。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加快打造健康滁州,深化“三医联动”,综合医改获省政府表彰。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0%以上,县域医共体“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全国推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有”目标,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问题5

香港商报记者: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请问近年来滁州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张祥安: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总书记在小岗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率先推出“农权贷”、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发放;如期完成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970个村同步推进“三变”改革、占比达90%;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实施“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首批243个规上企业结对帮扶200个村;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去年粮食总产达482.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民生福祉等方面,抓重点、攻难点、盯热点、创亮点,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全国全省改革创造更多“滁州经验”。

■结语

张祥安:非常感谢省委宣传部和省“两会”新闻中心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非常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来到现场听滁州情况的介绍,也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滁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记者朋友都是见多识广、博学敏思之人,你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水平、理论水平,你们的观察能力、解题能力、总结能力,往往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我在这里也诚挚邀请大家多到滁州走一走、看一看,多对滁州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一句话,醉美滁州、亭好滁州,欢迎您!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20/0114/4089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