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外媒看滁 【安徽日报】明光:挥别“水上漂” 安居又乐业

【安徽日报】明光:挥别“水上漂” 安居又乐业

1560476178(1)

《安徽日报》(2019年06月14日 05版)

明光市渔乐佳苑小区内,曾经的渔民们正在跳广场舞。本报记者 何珂 摄

明光市女山湖上,渔民曾经以船为家。 (资料图片)

站在铜陵市大通古镇的牌坊下,一边是江水平静,一边是古镇热闹。

朱盛开的私房菜饭店就在古镇街头第一家。“我的父母亲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我也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却不太喜欢船上的漂泊生活;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洗脚上岸’,在这里开了家特色饭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6月初,朱盛站在饭店的收银台旁,转身便是养殖水产品的玻璃缸,“没人比我们更了解水产品了”。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这首描写水上渔民的诗句流传甚广。渔民舟楫为家,在江湖浪尖谋求生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如今,渔民“洗脚上岸”,挥别“水上漂”,住进安稳的家,过上新生活。

“以前一家好几口人,都住在一条渔船里,‘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现在搬进了新楼房,居家生活很方便”

居者有其屋,渔民有了安稳的家

吊顶白墙取代了渔船的顶棚、洁白瓷砖取代了渔船的桐油木板、铝合金窗台取代了渔船上透气小窗……在朱盛心中,这才是一个安稳的家。

渔民,以船为家。一条船,既是一家子谋生捕捞的工具,又是全家人休息娱乐的场所。

“船是流动的,哪里有鱼群,我们就开着船去哪里。”朱盛的父亲,今年50多岁的朱长根告诉记者,“以前一家好几口人,都住在十几米长、两米多宽的渔船里,‘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

“父母忙着打鱼,没时间看护孩子,我和妹妹在7岁之前都被‘绑’过,大麻花绳子一头拴在船头,一头系在我们的腰上。”告别过去船上人家的苦,如今朱盛的眼神里,都是发自心底的喜悦,“现在搬进了新家,房屋装修精致,居家生活方便得很。”

朱盛所说的新家就在铜陵市郊区的民福家园小区,住宅楼外立面墙上,蓝底白字的“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标牌十分醒目。该小区紧邻交通干道,多路公交车途经此地。

渔民上岸,安居为首。早在2010年,铜陵市就着手解决渔民的上岸安居问题。“无房渔民可以自行选择集中新建、自建或补助购房等多种安置方式,有房的根据实际修缮加固。”铜陵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邢应葆介绍,民福家园安置房考虑渔民家庭实际需求,设计有多个户型。

6月初,记者在民福家园小区的广场上,遇见带着孙女玩耍的叶红生、胡向东夫妻。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在船上生活。1992年,我们结婚的时候,就在船上,没有酒席,也没有新房,条件很艰苦。”叶红生感叹道,“你在咱小区里找老渔民问问,大家都不想在船上继续生活下去了,只是以前没条件。”

十几米长、两米多宽的渔船里,住着一家好几口人,吃住都在仅仅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解决;一米多高的渔船,钻进舱内都得仰面半躺着,生活用品和渔具都散放在一起;起风下雨,整夜不敢睡觉,冬天风吹得手、脸都裂开,夏天又热又脏,蚊子咬得没地去;船行一处,舀几桶长江水,放点儿明矾净化沉淀,再烧几条自己捕捞的鱼,就是全家人的生计……随机走访中,不少渔民回忆往昔时都表示,当时想上岸,但岸上无房、上不了岸。

居者有屋,渔民欢颜。“2015年,我搬进了现在居住的85平方米的房子里。”胡向东接话道,“我们这房子只花了12万元,而且拥有全部产权。政府对安置房的回购价是1800元/平方米,再按145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给我们渔民,差额部分就是政府对我们的补助。没想到,老了还能告别渔船,搬进陆地上的新楼房,过上崭新的好日子。”

“以往的捕鱼生活,不仅条件艰苦,收入还微薄,有时一个月也赚不到千把块钱;现在一家人经营着小餐馆,一年能赚十来万元”

致富有渠道,收入有了显著提升

告别“水上漂”,住上安居房,仅仅是个开始,“安居”后还要“乐业”。

“进来吃饭!”6月9日,正逢周末,50多岁的老渔民王友国忙着招呼客人。

“生意还不错,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2015年,王友国“洗脚上岸”之后,便在明光市女山湖镇上开了一家小餐馆,“以往的捕鱼生活,不仅条件艰苦,收入还微薄,有时候一个月也赚不到千把块钱,一年到头挣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现在一家人经营着小餐馆,一年下来,能挣上十来万元。”

忙活完中午的吃饭高峰期,记者跟随王友国来到了他位于渔乐佳苑小区的家中,三室两厅的房子,装修一新、干净整洁。“上岸之后,我也很迷茫,我这个年纪,不像年轻人,可以学习新东西、或者出去打工,也不像老年人,可以安享晚年。50多岁,说老也不是很老,总不能一直在家耗着。”王友国笑着说,“镇上举办了一些就业培训,我也了解了不少知识。我觉得渔民最了解水产品,不如开家餐馆,以水产品为特色。说干就干,还干得不错。”

和王友国一样,朱盛一家也在江边开了一家私房菜馆,打的也是水产品特色招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上岸渔民依旧是“靠水吃饭”,但收入比以前可观,也更加稳定。

渔民上岸安居,绝不是简单“离开住家船,岸上给个房”,还要留得住、过得好,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到上岸后,日子越过越甜甜美美。

上岸是基础,富民是核心,如果上岸后从有业渔民变成无业居民,最终还可能会出现重新“脱鞋下水”的情况。开车、做饭、理发、养殖,政府每年还会组织各类免费就业培训,帮助渔民提高技能,及时就业。对于就业特别困难的渔民,政府还有低保兜底,同时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服务员、保安、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解决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祖祖辈辈都在船上讨生活,虽然钱赚得不多,吃喝也不咋样,但一家人还能勉强生活。离开了船,我们这些老渔民能干啥?”起初,叶红生还颇有顾虑,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上岸后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生活环境更是天壤之别。

“我在江砂管理站工作,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每个月有2900元。”现在,老叶在管理站负责开船,稳定又轻松,爱人在家带孙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省推出了‘1+6’政策模式,‘1’即是安排住房,‘6’即要统筹推进渔民上岸6个支撑政策措施的落实”

保障全到位,日子过得越来越亮堂

“洗脚”上岸的老叶,越来越感受到陆地生活的便利。

老叶的爱人平时喜欢带着1岁多的孙女在小区广场游玩,老叶的母亲胡小英,喜欢在老人活动中心看别人打牌。“在小区里生活,很方便。周边有好几个超市,以前在船上,买东西得下船去集镇,现在出门就能购物;幼儿园、中心学校都有,以后孩子上学也方便。”叶红生说。

胡小英今年88岁了,和老叶的二哥叶红根住在一起。“现在女儿、儿子都按时入学。老小家女儿还在市里上班呢。”在叶红根身边,同龄的渔民子弟中,十几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读完了小学,“我们兄弟几个都没读书”。邢应葆告诉记者,铜陵市制订了《解决以船为家渔民子女接受教育问题工作方案》,妥善解决渔民子女入学问题,切实解决上岸渔民后顾之忧,真正让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得来、住得安、过得好。

渔民上岸,意味着全新的生活环境。顺利扎根,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

对渔民来说,长期在船上,看病不方便,很多人头疼脑热的小病“能拖一天是一天,实在不行才去医院”,有的小病慢慢就拖成了大病。“以前,一方面,看病不方便,至少要花个把小时才能到医院,有些小病就懒得去了;另一方面,看病花销大,大家都说,住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安庆市大观区袁江村的上岸渔民周换根说,“上岸之后,看病方便多了,几分钟就能到诊所,大医院也不远;而且我们也有了医保,前几年,我心脏做射频消融手术,2万元医疗费报销了85%。如果是过去‘漂’着的时候,没有保险,肯定看不起这个病。”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项项保障渔民上岸的举措已经铺开。

2013年以来,安徽连续出台《关于解决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关于加快解决以船为家渔民上岸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等文件,除了上岸居住,还要求一揽子解决以船为家渔民户籍、子女上学、医保低保、养老、生活困难救助等实际问题。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中,我省实行“1+6”的政策模式,“1”是居住,充分尊重渔民意愿,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以调剂存量房、购房补贴、新建住房等多种方式进行安置;“6”是综合实施户籍、就业、教育、救助、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在帮助渔民解决岸上有房、加强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全力扶助渔民再就业和创业,尽力让上岸渔民留得住、过得好。

“女儿已经10岁了,正上小学。饭店生意也不错,4个包厢节假日都会被订满。”朱盛爱穿旗袍,“以前在船上穿旗袍不方便,但我喜欢旗袍,这衣服好看。咱们渔民的家不再‘漂’,日子也过得也越来越亮堂。”

·延伸阅读·

以船为家的渔民是我省的一个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014年以来,我省围绕“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目标,按照“政策引导、渔民自愿、因地制宜、促进发展”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渔民上岸安居,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确保上岸渔民住得起、住得好。在安置上采取多种方式,尊重渔民意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在中央安排我省户均2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又于2014年4月按照1.05万元/户的标准,进行补助;技术上给予支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8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对接各乡镇,开展点对点服务,负责渔民建房修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免费向渔民推荐农房建设图集,为渔民选择户型提供参考。

如今,6.6万渔民彻底告别“风雨飘摇的船上之家”,实现安居乐业梦。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9/0614/3911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