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外媒看滁 【南京日报】“包二代”谱写小岗发展新篇章

【南京日报】“包二代”谱写小岗发展新篇章

1

(《南京日报》2019年5月23日B1版)

传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

“包二代”谱写小岗发展新篇章

  

严余山(右一)通过手机扫码,替村民发货。

1978年冬,滁州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近乎“托孤”的方式,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40载匆匆过去,顶着明星光环的小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不仅是全国旅游名村、知名特色小镇,还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时代”在变,各种喜人的变化也在小岗村上演,而唯一不变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小岗村党委书记沈仁龙说,小岗村“包二代”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小岗发展新篇章。 

带回新思路新技术 引领乡亲致富

闯字当头是大包干精神的精髓之一。这一点,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严余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严余山前往东莞一家电子元器件加工厂打工。从什么也不会的保安,到“一厂通”,严余山花了8年时间。“这8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成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此后,严余山成功在上海、北京创业,从小岗村第一批外出务工的打工仔,变成了公司老板。“思路决定出路,一定要敢想敢做。小岗村的发展要靠小岗人。”多年来,严余山始终不忘父亲的嘱托。 

2014年,严余山回到小岗村,开起村里第一家淘宝网店,借此让更多小岗人“触网”,改变他们的思想,融入发展的潮流。他不仅带着村民学习经营网店,还搭建了快递物流便民中心。身为创业成功的老板,却在家乡起早贪黑地帮村民拖货、发货。在严余山的帮助下,小岗村经营网店的人数已有330余人。他也因此多了两重身份:小岗村党委委员、新致富带头人代表,这让严余山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今年初,他在小岗成立了安徽省小岗村技术有限公司,接到的订单金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严余山说,希望通过公司将更多的小岗人培养成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用新技术激发小岗村的内存动力,才算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抓住乡村新变化 带头开办农家乐

与严余山的四海闯荡相比,当年一同出去打工的关正景保守一些。回到凤阳工作后,关正景眼见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差,开始另谋出路,“我的父亲关友江也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从小,他就教育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居安思危。”

细心的关正景发现,来小岗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但村里却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吃饭成了游客的难题,也制约着小岗村旅游业的发展。与父亲商量后,他将35亩土地流转出去,把自家的宅基地改造成餐馆,小岗村第一家农家乐——大包干农家菜馆由此诞生。开张以来,餐馆生意兴旺,单日最多接待250余位客人,全年纯利润达到20万元以上。

在关正景的影响下,10余间农家乐陆续开张,解决了游客吃饭难的问题。如今,他正谋划建一家民宿,为小岗村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贡献一份力量。 

坚守30亩土地过上好日子

41年前,小岗人利用土地一举越过温饱线。然而,如何在土地中掘金、迈过富裕坎,成了小岗人面临的新问题。“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儿子严德柱给出了解答。20余年来,他坚守在近30亩土地上,脚踏实地耕耘,种出一片“希望的田野”。 

最初,严德柱同其他村民一样,种的都是粮食作物。“想要通过单纯种粮食奔小康是不现实的。”严德柱算了一笔账,同样是一亩田,葡萄的产量是水稻的三倍,收入差距可想而知。1998年,严德柱开始试种葡萄,成了小岗村第一批种植水果的农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6年以后,小岗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葡萄,逐步打造起“小岗葡萄”这一品牌。 

种植水果的人越来越多,严德柱发现水果渐渐卖不动了。为了让水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严德柱又带头做起了采摘和自酿葡萄酒的生意。仅仅依靠采摘,每年就可以挣两三万元;自酿的葡萄酒也十分畅销。一年年过去,严德柱夫妇俩就这样扎根在小岗土地上,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每年收入十多万元,奔上了小康。“土地是小岗村的根,是农民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牢记老一辈留下的大包干精神,我们一定能利用好宝贵的土地,日子会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毛琪 通讯员 金赵辉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9/0523/389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