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本网独家 滁州:从“改革源头”迈向“开放新高地”

滁州:从“改革源头”迈向“开放新高地”

 

 

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滁州篇)

寻访传承红色基因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滁州:从“改革源头”迈向“开放新高地”

 

 

1

全媒体记者参观市规划馆 本报记者 李晓村/摄

四月的滁河两岸桃花映日,争芳斗艳。奔流的河水在皖东大地上川流不息,最终汇入波涛汹涌的长江。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70年前,勤劳勇敢的滁州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近一半的人都送到了战场上,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滁雄师更是英勇无畏,将“战旗”插上南京总统府,覆灭了国民党的统治,在共和国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荏苒,硝烟远去,70年后,一个以改革之名屹立皖东大地的城市,秉持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崇高历史责任,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开放发展新高地!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襟江带淮,有“四大名亭”之首的千年醉翁亭,也有闻名世界的凤阳小岗村。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1992年12月撤地设市以来,滁州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谱写着现代化都市建设的精彩故事。2008年后,“大滁城”建设又让滁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扩大开放改善了形象,大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工作环境。

经历新中国成立70年的洗礼,如今的滁州风华正茂、风姿绰约。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正在苏皖两座省会城市——南京、合肥之间快速崛起。

皖东军民全力支援渡江战役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前线全力奋战的解放军正是有了后方尽心尽力付出支持的民工百姓,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就是沿江人民用手摇船摇出来的。”滁州市党史专家葛安全介绍,1949年1月,当时的滁州人民刚刚翻身做主人,正在努力建设家园,物质生活还未有大的改变,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好的设备,包括最优秀的人都送到了战场上。翻阅渡江战役革命史,皖东儿女奋勇支前的感人故事历历在目、荡气回肠。大军渡江时,皖东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粮出粮,要人出人,解放大军打到哪里,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他们卸门板、抬寿材、砍树、筑路、修桥、做饭等,只要战争需要,一切服从调度,决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

据史料记载,渡江战役,人民克服困难全力支前。路东地区共动员大小船只455条,随军担架1000余副;动员支前民工29万人次,运送大米1050万公斤。同时,修复公路1000余公里,修复与架设电话线300余公里,修复桥梁200余座。路西地区6个县共征借粮食1800余万公斤,组织担架1000余副,零星派工修桥等合170天、7.1万个工。此外,渡江前夕,路东有驻军15万人,每天供应大米11万公斤,两个多月供应大米750余万公斤。

仅滁县一地支前统计:1949年1月至3月,全县共支援稻谷418.6万多斤,食油295担,支援草料662万多斤,城区献出工资米121.6石,修复公路160里,桥梁19座,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动员民力50535人次(1949年9月,滁县人口统计仅仅139910人。可以想见,除去老幼病弱残孕,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去支前了,并组织3400人的随军运输队、担架队。渡江战役胜利后,皖北一分区(路东)盱眙、六合、来安、炳辉、嘉山等县组织1.05万人,组成4个远征担架团、两个挑子团、3个挑子营随军南下。在两个多月中,共运输大米近100万公斤、麻袋28250条、枪炮弹药1.83万箱、军鞋14290双、其他军用物资20.6万公斤,转运伤员1869人。皖北定远地区所辖的凤阳、全椒两县民工组成的远征担架团,随军支前行程2000多公里,运送伤病员281人、各种物资21.3万公斤。这个远征担架团有429人立功受奖,131人入党,104人被提拔为干部。直到杭州才返回(35军离开南京后曾赴杭州担负警备任务),获得华东野战军支前司令部“渡江支前模范”的锦旗嘉奖。

这一组组枯燥单调的数字,看起来并不起眼,可它却记录了我皖东军民在解放战争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驻滁雄师“战旗”插上总统府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全国的进程。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城。”葛安全介绍,1949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后,在滁州境内的津浦铁路两侧大军云集,成为由浦口渡江解放南京的主要前沿阵地,当时34军的军部驻扎在我市乌衣镇。不久后,34军奉命开赴江苏六合、仪征等沿江前线,后在镇江段渡江。35军奉命南下。部队坐火车由徐州到达蚌埠固镇,随后下车徒步沿津浦路向南进发,行军10余天,于3月11日到达滁县。军长吴化文及军部驻在滁城,先头部队则沿津浦线向乌衣、东葛(今属南京)、永宁(今属南京)一线前伸,直逼与南京一江之隔的“三浦”(江浦、浦镇、浦口)地区。当时“三浦”是渡江战役打响之前长江防线上唯一尚在敌军手中,有敌军重兵把守暴露在长江北岸的据点。国民党28军在长江北岸,利用江浦、浦镇、浦口三镇互为犄角的有利地形构筑起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工事,企图苟延残喘。为了顺利渡江,解放军决定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清除这个障碍。当时华东野战军政委饶漱石等负责同志也都住在滁城,部署渡江前的准备工作。

1949年4月20日下午15时50分,三浦战役打响。35军涉过滁河,跨越今南京的老山,跑步向浦镇、十里桥、江浦县城等作战地区接近。在炮火的掩护下,20时,103师已将江浦城的外围据点清除干净。21时整,攻城战斗开始。国民党军凭城负隅顽抗,解放军战士浴血拼杀,强行攻城。经过激战,在付出重大牺牲的情况下,终于打开了突破口。4月21日8时,江浦县城的战斗结束。江浦城宣告解放。随后浦口、浦镇陆续解放。

4月23日清晨,解放军占领长江浦口江边码头,与南京城隔江相望。这时,我军得到情报,说南京城里的国军正在南撤,其前线指挥部赶紧命令其各部队立即从正面渡江,直取南京城。可是,国民党军队已把江北的大小船只焚毀一空,江北面一只船也没有。解放军总部当即发出战斗号召:哪个部队最先渡过长江,把红旗插上总统府就给哪个部队请功! 

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长江北岸的解放军各部队立即争先恐后,用手扎木排,准备到南岸夺船。35军104师最先找到两只船,18名士兵每人带一支汤姆枪和快慢机手枪在解放军炮火掩护下划向长江南岸,靠上南京下关码头。他们来到下关发电厂亮明身份和来意命令该厂“京电号”小火轮的船老大和5名船工马上开动小火轮驶向长江北岸,去接解放军过江。由于守卫南京的敌军已经弃城逃跑,我军一枪未发便渡过了蒋介石依赖的“长江天险”。23日,最早过江的是第35军104师312团3营,他们从南京城左翼迂回前进,占领了紫金山天文台446最高峰,从东控制了南京城。312团团长主魁泉命令营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及附近的重要机关。当部队到达总统府大门口时,里面很配合地将大门打开。6名战士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镂花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即涌入,很快就抢占了有利的地形,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并扯下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狼牙旗”,换上一面我军冲锋时用的红旗。捷报传到北京,毛泽东主席当即写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宣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发源地当好开放先行者

70年风雷激荡,70载波澜壮阔。70年风雨历程见证了滁州的华彩蝶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滁州一直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安徽省前列,总量稳居安徽省第一方阵。

依托“大包干时代”打下的农业基础、“大扬子时代”蓄积的工业实力、“大滁城时代”形成的发展支撑,滁州已经积累下良好发展基础。农业上,通过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上形成了汽车和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和信息产业、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城市建设上,立体路网内通外联,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滁州小岗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滁州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奋力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抓小岗促全市,探索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滁州经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权贷”、国有林场改革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率先突破,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品牌熠熠生辉。

近年来,滁州全面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左右逢源”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提出了以滁宁铁路项目为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把加强与南京特别是江北新区的对接合作,作为滁州扩大开放最直接突破口和最重要切入点,将以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经开区原创科技城为依托的“一园三城”打造成为与南京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的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常态化合作机制,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对接等为重点,全面开启“大江北时代”的征程,把滁州打造为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努力当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沿江7市党报记者滁州采访感言

●常州日报 刘一珉 陈 暐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主席提出的。把人民群众看成和军队一样,都是战争的主体,这是毛泽东的独创;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心提高到比军队还重要的地位,为人民民主政权而战,这是毛主席和他领导的我党的英明之处。

事实上,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大军之所以短短几天攻破敌军构筑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江防线,正是因为民心所向,有人民的支持。渡江战役前夕,当时的滁县刚刚解放3个月,人民生活资源还很匮乏,但为了支援解放军顺利渡江解放全中国,滁县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壮的劳力都送上了战场,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仅在战争年代是致胜的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同样是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只有获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胜利。

●九江日报记者 江 慧

一说到滁州,“环滁皆山也”便不禁脱口而出;《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绝美意境也旋即浮现在眼前。

对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一直心驰神往,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采访团全媒体活动的第二站就是滁州,内心不由得涌起公私兼顾的小确幸。

在滁州规划馆,浩瀚千年的璀璨文化在规划馆以现代高科技的形式重现我们面前,置身于灯光幻影中,不禁被滁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惊人的发展变化深深吸引。

寻迹渡江战役,虽然没有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但是善良朴实的滁州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优秀的人都送到了渡江战役的战场,为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硝烟早已散尽,如今的滁州古城,青山绿水,人杰地灵。行走在琅琊山,感受滁州城市巨变;置身醉翁亭中,品读滁州山水人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千多年前欧阳修只用一句便道尽了滁州令人称羡的山水画卷。

小城大美,滁州,好一座绿色、美丽、宜居、生态的古城。

●镇江日报记者 王 露

“1949年1月至3月,滁县一地就支援渡江前线稻谷418万多斤、草料662万多斤,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这是滁州党史专家孙明开在座谈会上告诉采访团的历史资料。有这么多?记者们一听到这组数据就惊讶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能筹集出数量如此庞大的稻谷和物资,滁州人民没有只顾念自己的小家,而是心念国家,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都给了前线。这座城就像那篇《醉翁亭记》一样洒脱旷达,在新中国建立后“深藏功与名”,质朴而坚定地默默发展着。

采访中,我们既了解了渡江战役中驻扎在滁州的解放军35师挥师过江,迅速攻占南京总统府的历史,也了解了滁州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的成就。

在因“醉翁亭”扬名古今中外的琅琊山内,那一天,一群热爱汉服的年轻女孩正在组织活动。她们身着轻纱飞扬的传统服饰,时而三五成群地行走,时而坐在古亭中谈天说笑,面对游客们的镜头和问好毫不羞怯。这群年轻人的友好、自信、对传统文化的热衷,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自信、美丽,以及别具一格的诗意气质。

●江阴日报记者 肖 遥

采访中记者对于滁州人民在那场伟大的渡江战役中所做的贡献印象尤其深刻。任何一场战争,除了摆在台面上的战斗以外,还有看不见的特殊战争,比如皖东人民倾力支援解放军横渡长江所做出的努力。一组数据让记者们感慨不已:仅1949年1至3月,滁县一地就支援渡江前线稻谷418万多斤、草料662万多斤,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并在仅有的近14万人口中,动员民力5.5万人,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要知道,渡江战役时期,那时的滁州人民物质生活还未有大的改变,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优秀的人都送到了战场上。而国民党军队,却早已失去民心,淹灭在人民大军的海洋中不能自拔。

70年沧桑巨变。牢记革命历史,传承爱国精神,滁州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家园。如今的滁州市,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方面皆取得不俗的成绩。滁州已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铜陵日报记者 刘 洋

不到滁州实地采访,是无法感受到滁州近年来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的。3月17日,我跟随“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采访团在滁州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地采访,滁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在滁州规划馆的采访是从面上了解滁州发展的成绩,那么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可以用“大开眼界”来形容。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的蓝白领公寓、集12项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一系列“高大上”的建设模式,让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工业园区。“规划愿景落地成形、高端产业快速集聚、管理运营精细有效、园区面貌初展新姿”,现在我们各地都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滁州2012年开始打造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浓缩。40年前,滁州“平地一声惊雷”涌现出“大包干”的第一人;如今,滁州又因为建设现代化园区站在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风口”。

以前一直以为滁州“小岗村”很出名,实地了解后发现,滁州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改革“地标”。我想,滁州之所以能够诞生“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与其继承革命先辈们勇于开拓前行的优秀精神密不可分。继续传承弘扬这样的精神,相信未来的滁州,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南京日报记者 毛 庆

滁州站采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组数据:渡江战役时期,刚刚解放不久的滁州人民物质生活还未有大的改变,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优秀的人都送到战场上。为了大军渡江,当地人民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家里的粮食尽量拿出来支援子弟兵。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从开战前的筹集粮秣,准备渡船,疏河开坝,到战役打响后的随军服务,运送补给。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援,弥补了解放军武器装备的劣势,军民鱼水情是夺取胜利的关键。

无论是在滁州,还是在南京等渡江战役打响的每一个城市,胜利的背后都是人民的力量。他们牺牲了小我,成就了渡江战役的大胜利。

在之后参观的苏滁现代产业园,现代化的园区鳞次栉比,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天翻地覆慨而慷。当地拆迁的居民都是原地安置,而且配备了最好的医院、中小学、超市等设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70年前,渡江战役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取得胜利,70年后,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惠及人民。

●芜湖日报记者 王 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的经典名句,让人对滁州浮想联翩。到了这里才发现,不仅山水,值得回味的地方还真不少。

第一站去的是滁州规划馆。该馆做得有特色,展示所采用的多媒体数字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滁州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城市面貌的变化,具有鲜明城市特色和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城市形态,以及滁州未来的宏伟蓝图,都活灵活现于电路板上,让观影者不觉枯燥,置身片中。

苏滁现代产业园则是当天下午参观的重点。这里成功引进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外资项目,还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正在推进,迅速成为滁州乃至安徽外商投资的新兴集聚区。配套建成蓝白领公寓、标准化厂房、邻里中心、安置房、国际商务中心、学校、医院、酒店等综合服务设施,形成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依托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干净整洁,运行有序。

滁州的人文氛围令人倍感舒适,类似成渝的安逸。感觉滁州人民心态很平和,没有迫不及待自我展示的咄咄逼人,有的只是微笑淡定的温婉道来。与别的城市比,这里更重视民生,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很强。钢筋水泥招牌形象并不是生活,自己的日子过得富足快乐才是最重要。滁州人民也非常好客,很多城市都说自己有温度,个人感觉滁州的“温度”更高,更适宜安居乐业。如果有外地人打算来安徽定居,滁州一定在我的推荐榜单里名列前茅。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9/0416/3856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