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本网评论 实施“大江北”战略的几点认识

实施“大江北”战略的几点认识

当前,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相互配合,是国家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部署。对接江北新区有利于我市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有利于推进我市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一、对接江北新区,实施“大江北”战略是滁州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江北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已经显现

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快。2015年到2017年江北新区GDP从1465亿元增长到2218亿元,两年增长了51%。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3%。二是产业集聚快。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只用了短短三年就集聚起了140余家企业,吸引了包括台积电、展讯、ARM等国内外顶尖企业进驻,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部环节。三是产业结构优化。目前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97亿元,占比超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四是落地项目多。今年1-9月份,新区共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60个,总投资达1602亿元。五是创新活力足。2017年的江北新区综合创新活力指数达到120.77,比去年增长11.48%,较2015年新区设立时增长20.77个指标点。六是发展政策优。在已出台“创新十条”、“人才十策”的基础上,还将推动科技创新券政策兑现,研究制定科技投资基金实施细则,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合作大会等专场活动,支持已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七是低成本货运辐射能力强。南京港目前可满足3万吨级海轮全天候通航以及5万吨级海轮乘潮通过的要求。航道整治后5万吨级海轮将全天候直达南京,7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减载能直达南京,江北新区可以将南京港的辐射能力拓展到苏北、安徽地区。

(二)对接江北新区是滁州发展战略的延续

自2002年提出加入南京都市圈以来,滁州一直将融入南京、服务长三角作为战略发展方向。2005年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后,滁州市也将东向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2008年开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夯实了滁州对接的基础,打开了对接的空间。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承接发展之一翼,滁州坚定了面向长三角加快承接转移的步伐。2017年滁州正式提出“大江北”战略,这是滁州立足全省第一方阵面向更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全新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基础就是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大江北”战略引领着滁州与江北新区等高对接、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三)滁州与江北新区地理相近、人文相亲

从地理位置看,滁州自古有“金陵锁钥”之称,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滁州的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天长市,呈扇形与南京江北新区接壤,毗邻地区面积达到4379平方公里,来安县汊河镇距离江北新区仅13.5公里,滁州市区中心距离江北新区中心41公里。从人文方面看。滁州与江北新区共携滁河入长江,同饮一河清水,同说一种方言。江北新区的方言与苏锡常地区的吴语迥然不同,是典型的江淮方言。从皇帝朱元璋到士子吴敬梓,从文化大儒王阳明到当代儒商张近东,滁州与南京间人文脉络从未间断。

二、当前滁州对接江北新区实施“大江北”战略态势已成

(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向高质量迈进

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当前阶段滁州对接江北新区实施“大江北”战略的核心领域。滁州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正从数量规模扩张阶段向高质量效益阶段转变,一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6大支柱产业,正在集聚一批具有较强牵动性、成长性的重点项目和企业。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制造业向中高端稳步迈进,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三是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新创业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滁州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安徽第一方阵。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均居安徽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86家,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安徽省第4位和第3位。四是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风险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五是全市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情高涨,滁州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基地。对接江北新区,恰是架起了一座推进转变的桥梁。

(二)新型城镇化蹄疾步稳

城镇化为对接发展实施“大江北”战略提供了空间保障。抓住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滁州能够承接江北新区的产业外溢效应,助推对接发展的高瞻远瞩之举,一是拉开了发展空间。目前滁城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2008年初的40平方公里扩展到近90平方公里。二是提升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各项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实现了产城一体发展。城区每个板块中,都做到产城有机融合,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合汇通。,四是形成一批对接江北新区的平台。苏滁现代产业园、市经开区原创城、来安汊河科技新城、南谯新区高教科创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天长金牛湖新区、全椒十字产城融合示范区等正在加快建设和产业承接步伐。

(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是对接发展实施“大江北”战略的前提。目前,滁州市已拥有通往苏浙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8条、国省道11条,滁宁城轨有望今年底开工建设,来六高速可研报告正式获批,G104汊河大桥、汊河集船闸重建动工,滁河航道整治工程正有序推进。建成滁宁快速通道、104国道改建滁汊段、滁马高速等连接线,滁州市中心到南京河西新城只需40分钟车程。

(四)公共服务拓展,民生满意度提升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满意度是对接发展实施“大江北”战略的根本目的。对接发展是为了让滁州人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目前滁宁两地已实现跨省公交实现无缝换乘,公交卡刷卡互联互通;南京鼓楼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等纷纷将发展触角延伸到滁州。合作办医、办学让滁州人民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服务,人民群众期盼对接发展,支持对接发展。

三、实施“大江北”战略的几点认识

(一)对接发展是双向作用的过程

两个经济体的对接发展不是像螺丝和螺母那样一拧就成型。滁州和江北新区在国家经济战略上的地位不同,决定了两个经济体在对接发展中的地位天然不对等,对接发展一定是经过集聚—扩散效应不断适应逐渐融入的过程。一是集聚过程,由于初期江北新区具有相对主导的地位,滁州的各类要素如人才、资源可能会向其汇集。二是扩散效应。江北新区产业发展达到饱和值,出现规模不经济,开始向周边扩散并重新组合,此时扩散取代集聚,滁州得到相应的产业和资本配置。

(二)政府和市场在对接的不同阶段所起作用不同

对接初期应以政府导向为主。政府导向优势明显,第一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硬环境。第二能够营造浓厚的氛围,第三能够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形成良好的软环境。第四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协调解决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第五可以有意识的培养某个产业。对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尊重市场规律作用形成的两地间产业配置。二是鼓励、支持和保护参与对接的民间资本,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三是按照市场规则给予在滁孵化或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应得的报酬。

(三)主动作为、发挥优势、做好对接

一是主动作为。主动作为可以缩短对接发展的时间,围绕江北新区的各个城市或经济主体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这种差异逐步形成本地区的产业特色,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通过精心打造产业高地,注重鲜明个性特色产业,使竞争对接成为协同对接,比如滁州家电产业。二是发挥优势。滁州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在对接中着力追踪江北新区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资本,使我们的资源优势要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8/1130/3730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