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外媒看滁 【人民网】滁州:化蛹为蝶著华章

【人民网】滁州:化蛹为蝶著华章

1

南湖公园夜景(资料图)。 杨志国摄

悠悠清流河述说着过去的兴衰,千年琅琊山记录着岁月的更迭。

滁州,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1992年撤地设市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滁州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谱写着现代化都市建设的精彩故事,尤其是2008年以来,“大滁城”建设让滁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扩大开放改善了形象,大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工作环境。一个与南京同城的新家园、魅力后花园,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正快速崛起于合宁省会城市之间。

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如今的滁州风华正茂、风姿绰约。立体路网内通外联,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触摸亭城脉搏,感触时代变迁,你会发现这座安徽东大门、毗邻长三角的千年古城实现了华美“蝶变”,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你款款走来……

古城落伍——

滁州是大明王朝的发祥地,是“大包干”的策源地。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滁州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滁州综合竞争力、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短板。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与滁州声名远播不相匹配的是滁州的城市建设在上世纪末走到边缘,逐渐落后周边城市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滁城老城区内73条大街小巷,皆为青条石路面,道路狭窄,高低不平;路灯只有东大街、中心街、遵阳街等白炽灯照明;街道无地下排水管道,全靠自然排水和明沟排水;城市桥梁只有广惠桥、广济桥、文德桥等几座古桥。滁城城市绿化除几条主要道路种植“法桐”外,无规模公共绿地。

1982年11月15日,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后,滁州城市建设开始加速,拓宽旧城街道,兴建琅琊大道,建立琅琊山森林公园和南湖公园。同时,形成东、西、南三片工业区,城区向东南扩展,1987年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4.62平方公里增到9.8平方公里。1992年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同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滁州市(县级)设立省辖滁州市,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1993-2008年,市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化战略,改造旧城与开拓新区并行。城市向南推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东扩展建立工业园。到1998年,城区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2007年,滁城城区面积4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40万人,城市道路228公里。

城市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对外展示形象的第一名片。虽然在历届滁州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滁城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由于财力物力等因素制约,滁州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功能不全,集聚和辐射效应不强,“挤、破、旧、脏”依然是滁州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的合肥、南京等地纷纷加速驰入发展的快车道,“塌陷”的状态与现实让处于两地夹缝中的滁州明显力不从心,位次在全省一步一步后移。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滁州综合竞争力、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短板。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滁州人抬头四顾,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不得不承认,与周边城市相比,滁州落后了。

如何建设滁州?建设什么样的滁州?滁州百姓在期盼,滁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深思。

“造城”行动——

2008年4月,古老的滁城从一片春色中醒来,犹如一只等待破茧而出的幼蝶,静候展翅高飞那一刻的到来。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正式提出建设“大滁城”战略,一座“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呼之欲出

2008年4月,一个值得滁城人铭记的时间。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一个“131”组团式发展战略浮出水面——

以滁城为中心,来安县城、全椒县城、南谯政务新区为3个副中心,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组团建设,扇形拓展。目标是做到一年全面启动,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展现新貌,打造“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规划主城区到2020年,在原有40平方公里基础上拓展到100平方公里,人口由40万增加到100万,琅琊山风景区由115平方公里扩展到240平方公里,3个副中心城区面积和人口将分别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这就是引领滁州新时期城市化建设的“大滁城”战略。

“大滁城”之大,首先在大思路。跳出市区范围,打破市县界限,包容发展、辐射周边,探索在传统农业地区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的新路径。其次是大趋势。城市化和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大滁城”建设站在城市化和产业转移的结合点上。再次是规划面积之大。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具备了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基础。四是大在人心,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同。

过去的建设囿于老城区范围之内,视野不够开阔。“哪里好搞就搞哪里,哪里方便就在哪里建”,结果,城市主干道挖了填、填了挖,不断被开肠破肚。“小打小闹,到处是‘三岔口’,到处是断头路,到处是‘小’区,老百姓对此很有怨言。”市建委的工作人员介绍。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规划则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多年来城市建设的教训警示后人: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因此,在战略推进伊始,规划就被作为龙头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了完善“大滁城”的构想,我市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规划委员会和规划专家评审团,东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的两位院士多次带队来滁州出谋划策,最终形成了滁州市总体规划、滁(州)来(安)全(椒)4500平方公里城镇群规划、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等19项专业规划。站在全市的高度,扫描两区六县。在此次规划的“131”组团建设中,全椒和来安两个县首次被收进了视线之中,这就突破了行政的区划,也击碎了传统理念的藩篱。

富有开拓精神的滁州人紧紧围绕“大滁城”建设目标,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开始了以改变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大滁城”建设,掀起了滁州有史以来城市建设的高潮。

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建设者日夜拼搏、埋头苦干下,主城区发生了巨变。人们最突出的感觉是,滁城变大了,建成区面积已由2008年初的40平方公里扩展到近9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40万人增长到70多万人,城镇化率跃居52%,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滁城变宽了,新建主干道路大部分达到六车道以上,并且以沥青路面为主,路网框架拓展到120多平方公里;滁城变高了,滁城已建成、在建和规划的11—32层以上高层建筑达1300多栋;滁城变美了,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城区得到净化和美化,山环水绕的滁州变得更加秀美。

随着城市框架的拓展,城市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除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之外,各项服务功能正在得到完善。“大滁城”建设以来,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投入使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苏滁现代产业园首期12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滁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提升了城市颜值,也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滁州招商引资高歌猛进,商贾云集,惠科电子、猎豹汽车、盼盼集团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纷至沓来,“苏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投资潜力城市”成为滁城新名片。“来了滁州有不想走的感觉,有想投资的冲动,有想合作的愿望。”国家开发银行规划总监、信贷管理局局长郭明社来滁考察时对我市的发展环境给予高度评价。“前几天,我们举办一场产品推介活动,客人来了以后都说滁城变化很大,像一个大都市了。”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步显勇振奋地说,当初选择滁州,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从韦应物、欧阳修笔下的古城,到今天的省辖地级市,再到“大滁城”,滁州城市的版图随岁月流淌不断扩大,演绎着一曲“城市化”的激昂乐章。

民生优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大滁城”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民生先行、环保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先行“四个优先”理念,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新房子91平方米,自己只掏了3万多元。去年春节,我们一家人终于住上了新房子!”68岁的章书虎高兴地说,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然,我做梦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呀。谈起曾经的生活环境,他深有感触,“原来的房子是老式瓦房,40多平方米,没有卫生间,一下雨就头疼。孩子小时还能挤挤住,长大了都不愿意回来。每年春节,儿子一家从外地回来吃过饭就走了。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天天盼着拆迁啊!前年一听说要拆迁,大家满心欢喜,早就把家腾空搬走了。市委、市政府真是给咱们遵阳街的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遵阳街是滁州的一条老街,滁州人称其为“老东关”。在老滁州人的记忆中,这条街满满都是木匠、铁匠、篾匠等各行各业的老手艺,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流动货郎的叫卖声。这里曾经是老滁州商业最繁华地段之一。日月更迭,沧海桑田。旧时繁华地却因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看到城市日新月异,这里的群众坐卧不安,曾经多次上访要见市领导,一个愿望,那就是拆迁。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6年,市政府听民意、顺民心、解民忧,正式启动房屋征收工作,这里的一千多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

姚殿珍一家也是这一千户居民的其中之一。在遵阳街地块房屋征收工作中,姚殿珍搬出挤了大半辈子的狭小房子,住进位于龙池花园的安置房。因为她身体不好,还有一个孩子上大学,当时找不起差价,工作组了解情况后建议她办理产权共有。啥时候有钱,啥时候把差价补上,也没有利息,毫无压力。困扰多年的住房问题一朝彻底解决,50多岁的姚殿珍一下子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像姚殿珍一样受益于旧城改造和房屋征迁的普通百姓,在滁城不下万数。作为“大立”之前的“大破”,房屋征迁是城市建设最先启动的第一步。“大滁城”建设战略实施以来,我市以改造老城区为切入点,加大各类棚户区改造力度,完成拆迁650多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500多万平方米。“两路一场”地块、清流河综合整治地块、龙池街地块、南湖四期延伸段地块、苏滁现代产业园地块、遵阳街地块……一场场房屋征收战役,铺平了城市大手笔改造和大气魄建设的准备之路,也铺就了无数滁城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之路。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市委、市政府改善民生作为“大滁城”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民生先行、环保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先行“四个优先”理念,优先建设安置房,实施最优惠的房屋征收补偿政策,程序不合法不拆、未签订协议不拆、安置补偿不到位不拆,切实让群众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优先受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决不能让百姓吃亏。”这是我市房屋征迁工作中从上至下、从决策层到执行者的集体共识。

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在房屋征收和安置房建设工作中得到多处体现。位于滁州龙蟠公园的龙蟠安置小区,规划入住人口达2.4万人,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其建成后不久即被安徽省住建厅评为“2010年度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市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重、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聚焦“十大工程、十件实事”,一批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运营。从2015年起,市政府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市民群众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如今,在逐渐拉开的城市框架上,越来越多的建成项目和重点工程如繁星遍布,点亮整个城市版图。

在老城区,改造后的南湖芳容展露,扩大数倍的湖面上水波湛湛。每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湖面上闪耀的霓虹光彩流动,碧波之上保生桥,杨柳岸边八角楼,都宛如在夜色中披上华美礼服,站成老城区新的风景和路标。

在城南,距离龙蟠安置小区不远处的龙蟠河主题公园,在城市原先的版图上只是一片城乡结合部杂草丛生的河滨地带。如今,这里建成总长度约4.5公里的城南新区重要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风光带,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场所。

还有综合整治后的清流河如玉带穿城而过,成为集防洪、景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此外,滁州规划馆集国内先进科技大成,如立体名片向世人敞开了解滁州的崭新窗口;新建的市民休闲广场如一颗明珠静卧城南,等待在人气日益聚集的城南版图中逐渐显示位置和作用……

规划建绿、让路增绿、拆墙透绿……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规模大、范围广、标准高的“绿色滁州行动”,先后完成了南湖公园、清流河公园、龙蟠河公园等20余个公园及街头游园绿地,新增绿化面积1200万平方米。如今的滁州,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城市景观环境明显改善,市民出行不足500米就能步入绿色空间。

50多岁出租车司机宋国付开着他的出租车几乎驶遍滁城的每一处大街小巷,道路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把他心里那幅无形的滁城交通图作一次修改。特别是最近几年,这幅地图飞快更新,频率近乎达到“每天”,城市在“呼呼”地长高,道路如触角般向四面八方蜿蜒而出,城市重心开始南移,城南新区、政务中心、龙蟠河公园、市规划馆……一个个崭新的地名正从滁州人的地理词典中从无到有,成为城市新的路标和名片。

品质提升——

聚力推进“四个一”工程,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能级。以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升新时代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打造一座让近者悦、远者来的现代化活力新城

“什么时候滁州才会有这样一块地方呢?”12年前,王童被派到苏州市驻点招商,每每经过苏州工业园时,总会触动他内心深处的向往之情。

当年,他在向苏州推介滁州时,用的总是这样的“老套路”:一文(《醉翁亭记》)、一书(《儒林外史》)、一帝(朱元璋)、一村(小岗村)。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童听说苏州工业园正计划向外扩张,建设新的工业园区。他第一时间反映了这一动向,也由此开启了滁州对这一项目长达6年的追寻历程。2012年4月28日,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正式开工。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赶赴现场,望着这片陌生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他满怀希望:这里,一定会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新典范。

而今,在当年36平方公里荒芜的田野上,已成为“现代工业”与“理想家园”完美结合的“新天堂”,一个产城融合、开放创新的新高地在滁东迅速崛起,“一座产业园”成了滁州的新名片。

发展的步伐远不止于此,前所未有的城市大建设热潮,正深刻改变着皖东大地的发展格局。在中心城区建设上,围绕一山、一湖、一河、一城“四个一”工程建设,打造山城一体、城湖共生的城市形态。

一山: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引领,加快醉翁亭、丰乐亭景区综合整治,提升深秀湖、琅琊寺等景观,推进龙池街改造,提高琅琊山名气;

一河:清流河力推治污、蓄水、绿化等综合整治,逐段布置园林景观,完成园路、广场等配套项目,实现路通、灯亮、水清、景美,提升滁城灵气;

一城:滁城古城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完善南湖景观配套,启动城中河拆迁改造工程,展示古城风貌,延续精脉,留住记忆,以古色古香增添滁城文气;

一湖:启动23平方公里明湖建设,深化细化区域控规和城市设计,启动水利工程、湿地工程建设,拓展滁城生态空间,涵养城市元气。

虽是盛夏,街头景观花依旧迎着骄阳怒放,街角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醒目的文明标语、深入群众的“道德讲堂”、全民参与的文明创建……滁州这座荣膺省级文明城市的山水之城,在城市建设上不仅延伸了发展高度,拓展了城市宽度,还一点点积蓄属于自己的城市温度。

2018年春节前夕,滁州喜获佳音——中央文明办正式确定滁州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标志着滁州取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意味着我市创建工作实现又一重要突破。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契机,滁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增加环卫设施投入,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力开展对“乱停、乱摆、乱放、乱占”行为的综合整治。滁州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数据表明,“大滁城”建设战略实施10年来,我市创下“实施项目、投资规模、拆迁面积、建设速度、发展成果、城乡变化”六个历史之最。在成为滁州全新的品牌工程和形象代言后,“大滁城”建设的内涵和影响却远不止此,它所产生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也远未止步。“大滁城”建设已成为推进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新引擎,引发皖东大地掀起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新高潮。

如今,每个滁州人都生而有幸,他们亲身见证这个城市变大、变强、变美的每一步,他们又同时都是这座城市奏响从经济版图的“边缘”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进行曲的合奏者。

那一年,一个战略,改变了主城格局,绘就了“大滁城”雏形,引发了一城蝶变。

每一次振翅,都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每一次振翅,都是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

每一次振翅,都在向更广阔的天空飞翔。

(滁州日报 喻 松 蒋瑞蕊 汪 勇 刘 兵)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8/0912/3669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