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外媒看滁 【新华网】严余山:承继改革的小岗“新带头人”

【新华网】严余山:承继改革的小岗“新带头人”

新华社合肥8月8日电(记者王正忠 陈尚营 陈 诺)严余山的社交媒体上,头像选用的是1999年在小岗村村口的留影照片,墨镜、领带、风衣……气宇轩昂。

这是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皮肤黝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沧桑一些。在家中,他穿着随意,“在村里工作没必要西装革履,我也是个农民。”他笑着说。

小岗村是安徽省凤阳县东部的一个村庄。40年前,这个村的18位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将村内的土地分开承包,实行包产到户。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由此开启,小岗村因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严余山的父亲严宏昌就是当时的18位农民之一。贫穷破败的小岗村让他们鼓起勇气按下了手印。

现在的小岗村,一条叫友谊大道的主街贯穿了核心区。笔直宽敞的马路两边,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农家乐、商铺等招牌随处可见。一些餐馆、超市冠以“大包干”“红手印”等名称,是延续至今的历史痕迹。

严余山现在的身份是中共小岗村党委委员,负责村里的扶贫和青年工作。他也是小岗村选出来的新“18位带头人”之一。

“我父亲那时候改革是为了吃饱肚子,现在我们要让小岗村富起来、强起来。”他说。

和父亲一直在小岗村种田不一样,严余山已是第三次回家乡创业。

1993年,20岁的严余山和其他两位同乡相约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打工。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严余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香港工厂做保安。凭着刻苦和用心,仅过了半年,工作突出的他就被安排做厂长助理。这时,初中毕业的严余山,第一次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严余山开始拼命读书。压力之下,年纪轻轻的他开始掉头发。“在东莞那几年,头发没少掉,一直到现在还有影响。”他说。

工厂不断发展,严余山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从助理一直做到了部门经理。这本可以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但严余山没有按照“剧本”走下去。

1999年,严余山婉拒老板的挽留,决定回到小岗村。

在家里,严余山挂了一幅毛笔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面的橱柜里,有他10多本专利证书,如“高效光学节能工矿灯”“光学节能泛光灯反射罩”等。

东莞七年的学习实践,为他后来搞这些发明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说:“我不能把这些发明停留在纸上,我要回家乡实现理想。”

回乡创业并不一帆风顺。2000年下半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回到小岗的严余山在村里办了一个加工厂,专门做一次性防伪塑料酒瓶盖。企业红火了不到半年,就因为一次不明不白的事故,夭折了。

遇挫的严余山决定再一次离开小岗村。2002年,严余山看到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瞄准这里将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商机,次年6月便转战上海,做起建材贸易。

这一次,严余山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吸引了当时从安徽省财政厅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沈浩的注意。沈浩真诚邀请他回乡创业。

2006年,严余山第二次回到小岗村,注册了安徽小岗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了三年,最终因为土地和资金的问题,离开小岗村来到北京,继续做节能产品。

“这些年我一共注册了5家公司,不管是在哪个城市,公司名称里都有小岗两个字。”严余山说,他是小岗人,这个品牌让他受益,他也应该为这个品牌添彩。

2014年,严宏昌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严余山回来。“父亲对我说,你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能带动一帮人富了才叫富。而且父母年龄也大了,需要照顾。”于是,严余山在公司撤了股,一身轻松地回来了。

这次回到家乡,他创办了一个网店,售卖家乡的各类土特产。“同时也给小岗打打广告,是个非常好的平台。”严余山说,网店目前主要由妻子打理。

2014年8月,严余山被选举进村党委班子,成为“当家人”。他说:“我要用这么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帮助家乡人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严余山创建了一个“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群里有小岗18位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他们经常在群里讨论如何让小岗村发展更快。

让严余山高兴的是,现在的小岗,已不同于往日。5平方公里的小岗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小岗村品牌等无形资产评估入股小岗创新发展公司,设立了4亿元的“小岗徽银现代农业改革支持基金”……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就在今年2月,小岗村4288位村民作为股东每人领到350元的分红款。这在小岗村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严余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插图版小岗村旅游总体规划。他说:“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田园化的小岗!”        (新华社客户端8月8日报道)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8/0810/364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