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数字报专题2018专题集合改革开放40周年壮阔东方潮 风自皖东来,带着幸福味

风自皖东来,带着幸福味

本报记者张开兴 本报通讯员李定武

res01_attpic_brief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承载着450万皖东人民的期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生建设须臾不放松,继续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投入年年攀升,民生内涵不断扩展,民生建设日新月异。

倾听民之意、关注民之忧、化解民之困、改善民之基,当民生改善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逐渐美丽的城乡环境、逐步提升的社会保障水平、一步步夯实的民生配套,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群众的心田,如一缕缕阳光洒遍皖东城乡每一角落,更温润着每一个人的心。在这背后,由此带来的民生发展,已经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融入于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推动着滁州这座城市带着幸福味道稳步前进。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景”看皖东,城乡一年一个样

内城河曾与南湖、北湖共同构成环绕滁城的蜿蜒水系,多年来却因生态不断恶化,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引起滁城市民不断“吐槽”。民之所盼,政之所思。2015年,我市将其列为为民办事十件实事之一。伴随着内城河改造工程的有序推进,置身今日内城河,古韵古风的美景已展现芳容,一个可供人休闲、锻炼、游憩、亲水的全新内城河呈现在市民面前。

滁城建设的框架已经拉开,城南新区亮丽出场,新的城市版图正舒展胸怀;老城区改造提升如火如荼,宜业更宜居;产城一体的滁州经开区、苏滁现代产业园正活力迸发,焕发勃勃生机。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审时度势,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老百姓更加关心的居住环境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等。

“城”在变美,“乡”亦不落后。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目标,以民为本、科学谋划,多元投入、长效管护,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奋力实现“四个转变”,加快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乡村美丽在滁州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五年来,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3.5亿元,共实施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91个、省级中心村180个,并持续把整治范围向自然村拓展延伸。截至去年底,共完成46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14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天长市龙岗村围绕抗战时期“革命摇篮”之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打造融军事体验、先烈缅怀、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的红色旅游胜地,龙岗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南谯区章广镇太平集村结合村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打造“双红文化”(红色文化、红枫产业),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全椒县黄栗树村、来安县双塘村、明光市尖山村、定远县尚庄村、凤阳县蒋庄村等一批产业突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治理有效的镇村散发出独特魅力。

宜业滁州,就业创业均有戏

就业是民生之本。

2017年,我市通过创优环境、落实政策、夯实平台,着力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为求职者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用工企业拓宽招工渠道。全年,为企业招工10.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7亿元,帮助2000名创业者实现创业梦。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让每一个来滁就业创业者都有戏。出台《2017年滁州市就业工作要点》《滁州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全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企业服务、加大企业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就业创业,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当年,全市共支付就业专项资金1.68亿元,共帮助1681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3658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上岗;为3万余人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安置1798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为357名家庭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求职创业补贴28.56万元,有力地促进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以创建就业扶贫驿站(车间)等为载体,以就业扶持政策为抓手,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全市共帮扶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293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45人的143.6%。

有就业、有创业,更得让就业者有一技在身。制定技能大省技能培训(人社部门)年度工作行动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全力抓好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按序时进度推荐。市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印发新增技能脱贫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累计开发了家禽饲养、蔬菜栽培、原烟分级、玻璃制版及成型、电子商务等12个专项能力工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大规模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按照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全年年度培训工作计划,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加大技工院校新技工系统培养力度,以奖补调动发挥技工院校的积极性,实施技工院校资助制度,免学费实现全覆盖,确保学生安心学技能。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储备,在滁州,人社部门全年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招工活动,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招工渠道。利用返乡高峰期,组织志愿者在汽车站、火车站等场所发放企业用工信息,设立大型企业用工信息宣传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利用“全市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退役士兵招聘周等系列活动开展就业用工帮扶;利用中介机构开展各类大型公益性招聘会,搭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与企业用工对接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爱”在皖东,贫者有助弱者不孤

援贫者帮弱者,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活得才能更出彩。

在全力打好脱贫攻坚仗的同时,我市以资产收益扶贫这一民生工程为抓手,找差距、补短板,更好地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财政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资产收益扶贫实施工作方案;市、县均成立由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每年一考评。通过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盘活存量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农林产品加工业、农机服务、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2016年以来,全市财政资金投入扶贫项目形成经营性资产3.8亿元,建设“一村一品”及特色种养业项目212个、“一镇一园”项目16个、光伏项目6397个,2017年度取得资产收益2840.5万元。实施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专家点对点帮扶制度,定期上门为扶贫项目提供技术指导,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已打造9个资产收益扶贫示范村,在典型示范推动下,132个贫困村(含9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开展了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贫困村资产收益分红全覆盖,资产收益分红收入成为贫困户特别是无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残疾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7年,通过资产收益扶贫,132个贫困村增收1414万元,量化分红给2.1万个贫困户、5.6万个贫困人口2115万元。

与此同时,针对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扶的特殊困难群体残疾人,我市从残疾人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着力解决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承担政府兜底保障的责任,让困难残疾人享受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成立了由民政牵头、财政、残联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实施办法》,对残疾人“两项补贴”的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办理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明确民政、财政及残联的职责。

残联组织严格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做好相关审核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对经残联审核合格的补贴对象汇总花名册进行审定,并对补贴对象低保、贫困等情况进行审核,做好补贴发放监督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则加强对两项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专款专用。秉承着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坚持应补尽补的原则,我市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167.5万元,实际救助79106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542.6万元,实际保障43409人。

“措”助民生,为百姓幸福“加码”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协调小组,高规格推动工作开展;形成了人大、政协监督,监察、审计、效能部门问效,民生办、项目牵头部门督查、调度、通报的良好实施氛围。

建立起“八大工作机制”,领导挂帅、部门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由市、县(市、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研究解决民生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统筹组织协调推进民生工程各项工作。

目标量化、任务明确的责任落实机制,根据省、市政府部署,市民生办每年初将当年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分解到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市政府与市直各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分别签订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并作为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按月排名、补缺补差的调度推进机制,市民生工程协调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市民生办每月召开一次民生工程联络员会议,通报进度,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市民生办每月以表格的形式,分项目、分部门、分县(市、区)进行综合排名,并在主要媒体上公开通报。

严明纪律、规范操作的项目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程在制度框架内运行。工程类项目牵头部门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快工程类项目实施进度,建立和完善工程类项目及资产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资金补助发放类项目牵头部门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三个重点环节。

方法灵活、定期开展的督促检查机制,市民生办每年牵头组织市直相关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民生工程具体督查考核标准,作为督查和考核的依据。各项目牵头部门制定专项督查办法,全年开展不少于两次专项督查。监察和审计部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民生工程的全面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

足额保障、及时到位的资金保障机制,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每年预算中足额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资金,不留硬缺口。民生工程资金实行预算统一编制、统一支付、统一管理,一个漏斗对外,减少中间环节。

注重实效、方式灵活的宣传引导机制,利用主流媒体,采取宣传栏、标语、简报、公开信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宣传,让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工作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标准量化、指标细化的考核激励机制,每年底市民生办牵头组织对市直各项目牵头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把民生工程变成竞赛工程,将上级满意度、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民生为重,不断刷新的数字,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记录的是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施完成,它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也开启了幸福皖东的新篇章。民生为本,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始终奔跑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滁州,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缓缓舒展开来。

文章来源:http://shipin.chuzhou.cn/2018/0801/363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