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安徽新闻 说好的台风没来安徽近期为何“高烧不退”?

说好的台风没来安徽近期为何“高烧不退”?

入汛以来,我省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4.9天,主要集中在出梅以后

说好的台风没来,不想要的高温却在持续。

7月25日上午9时半,合肥市芙蓉路菜市场门口,进出买菜的顾客个个满头大汗。 “太热了,出来买趟菜恐怕要淌两斤汗。 ”60多岁的秦阿姨手腕上缠着条毛巾,边走边擦汗。

当日11时10分,省气象台将高温预警信号由黄色提升为橙色,指出24小时内沿淮淮北和江南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8℃,局部可达39℃。

省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入汛以来(5月1日至7月22日),我省平均高温日数为12.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4.9天,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多,高温日主要集中在出梅以后的7月12日至22日。

“今夏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温日数多且集中、范围广、强度较大。”省气候中心总工程师田红介绍,持续晴热高温少雨使我省旱象露头并迅速发展,目前淮北北部、江淮之间西部及沿江江南东部出现轻到中等气象干旱。

7月12日,沿江江南有24个市县最高气温超过35℃;13日后高温范围扩大至全省,强度加强,其中15日、18日至20日有超过70个市县最高气温超过35℃,18日至20日分别有13个、28个、34个市县超过37℃,最高绩溪39.4℃。

从入汛以来高温日数空间分布上看,淮北西北部及江南大部14~20天,大别山区南部及江淮之间东部2~8天,其他地区9~13天。从高温综合指数来看,全省有60个市县高温强度在3~4级之间,属于中等偏强的强度。

梅雨期较短,台风“爽约”,副热带高压持续影响造成“高烧不退”

为何今夏“高烧不退”?

气象专家把原因归结为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影响。 “与往年相比,今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较短,副热带高压从7月上旬便开始持续影响我省。 ”田红介绍,出梅后副高强而稳定,我省在其控制范围内,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强,导致气温持续攀升,而城市化又进一步放大了热岛效应。

气象专家指出,往年受台风影响,副热带高压会撤退或断裂,导致高温天气暂告结束,迎来降温和降水天气。但今年截至目前,对我省有较大影响的台风几乎没有,因此我省连续高温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最近登陆的台风“安比”并没有按原先预报路径发展,“完美绕过”了安徽,擦肩而去,期待中的降温降雨也就没有到来。

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预计到本月底我省都将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大家应合理安排作息,做好应对。

为何大家普遍感觉实际温度高于预报温度?

“气象部门对于气温的观测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姚晨告诉记者,就气温观测而言,为了避免地面影响和太阳照射,使所测温度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温度计须放置在百叶箱内,且要距离地面1.5米,因为这个高度空气变化比较稳定,又是人类活动的高度,更具实用价值。百叶箱里温度计的数据就是每天气温高低的标准。

当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时,百叶箱里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这意味着其他地区最高气温可能会达到40℃甚至更高,这主要取决于地面情况、是否通风、太阳是否直射等局地环境条件。

“七下八上”最热,要合理安排作息,农业生产要注意防热害

我省什么时段最热呢?

从气象资料统计来看,我省最热时段是“七下八上”,也就是7月下旬最热,其次是8月上旬。如果从月份来看,我省7月份最热。

持续的高温“烧烤”天里有各种各样的“热”隐患。由于天气炎热,空调等纳凉电器使用率大增,用电量随之大增,应注意防范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引发的火灾;如果长时间离家,需要切断电源;着火后第一时间切断电源,防止火灾扩大和漏电。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中暑会引起肌肉痉挛、昏迷、哮喘、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病症,严重的可能威胁生命。如果发生中暑,应立即将中暑者抬至阴凉通风处,或及时送医院救治。

室外劳动时要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带上防暑药品,10时至16时尽量避免外出;待在家里也切莫大意,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到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大汗淋漓时忌用冷水冲澡,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浴,等等。此外,气象部门也将抢抓有利天气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高温天气。

持续高温还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尤其对水稻和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大,可能造成大面积减收甚至绝产,这在农业上称之为高温热害。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汪新国介绍,近年来,高温热害发生最重的年份是2013年,持续高温同时伴随长时间无雨干旱,使得江淮丘陵岗区以及淮北平原地区受旱严重。受高温干旱叠加影响,全省除少数成熟偏迟的一季中稻外,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

汪新国介绍,整体看,水稻尚未进入孕穗期,玉米也没有进入抽雄吐丝和开花授粉时期,对高温不敏感,暂时没有高温热害发生。但如果高温天气持续,会加大灾害发生风险。 “高温热害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发现危害,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需要重视做好防范应对,重点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汪新国说。(记者 史力 通讯员 王兵)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8/0726/3625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