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本网独家 潘爱珠:悉心照顾耄耋老人一往情深

潘爱珠:悉心照顾耄耋老人一往情深

潘爱珠正面照

潘爱珠

人物简介:潘爱珠,女,1955年9月出生,助人为乐好人,来安县独山乡史郢村人,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

事迹简介:潘爱珠年逾花甲,早年丧夫,命运多舛,一个人将2个子女抚养成人,常年侍候年迈的婆婆。对非亲非故的93岁耄耋孤寡五保老人戴明英常年悉心照顾,嘘寒问暖,让老人安享晚年,体现出一个普通农家女的人间大爱。

正文: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老人的同时,也应该悉心关怀照应身边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来安县独山乡史郢村村民潘爱珠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完美生动的诠释。二十五年来年来,她独自将2个子女抚养成人,常年侍候八十多岁的婆母。对非亲非故的93岁耄耋孤寡五保老人戴明英常年悉心照顾,让老人安享晚年。

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潘爱珠,女,现年62岁,独山乡史郢村普通的农家妇女,两个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带着上小学的孙子和年迈的婆婆留守在乡村。

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一个大家庭,1992年因为丈夫的不幸离世,使这个温馨的家庭陷入困顿之中。婆婆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中,潘爱珠痛失丈夫,悲痛不已,可考虑到两个孩子都还小,还有60多岁的婆婆需要照顾,她硬是咬着牙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从此潘爱珠白天在田间劳作,放鹅养鸡喂猪种菜,晚上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就这样,婆媳两人相依为命,艰辛地生活着。婆婆虽然年迈,但也力所能及的主动帮衬潘爱珠分担一些家务,减轻儿媳的压力。潘爱珠平日里忙完农活家务,就陪着婆婆谈谈心,生活起居更是照顾的井井有条。婆媳二人相处融洽,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二十多年了,是她一手把两个孩子拉扯长大,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如今,婆婆已是84岁高龄,虽然生活有点拮据,但有潘爱珠时刻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她很是感激和满足。婆婆时常在和邻居聊天时开心的说:“我这辈子啊,最大的幸福就是找了个好儿媳啊,是上一辈修来的啊!”

关爱耄耋老人戴明英

同为史郢村的耄耋老人戴明英,现年93岁,2012年老伴因病去世,自此家中只有自己一人孤寡老太婆。由于年老体衰,加之腿脚不便,在老伴去世不久后便不慎跌倒,导致大腿骨骨折,整日卧床不起。当初还有唯一的女儿照顾日常起居,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女儿也因病离开了人世,老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艰难。就在左邻右舍都说老人命苦,对老人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的同时,善良质朴的潘爱珠的身影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用邻居的话说就是潘爱珠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邻居、亲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帮上一把。在得知同村邻组的戴明英老人的不幸遭遇之后,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义无反顾的选择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自此以后,她每天都要多次往返老人家中照顾老人,这么多年风雨无阻。每次去老人家扫地抹桌、烧火做饭,料理家务,对老人嘘寒问暖,把家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临走时把老人换下的被褥衣服带回家洗补。老人缺点什么生活用品、营养品,潘爱珠上街赶集顺带着添补上,从不在老人家里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有一次为了给老人增加营养,补补身子,她从家里徒步半小时到独山街道买了二斤排骨和一些蔬菜,回来时已近11点钟,为了让老人能尽快吃上可口的饭菜,她在匆忙切菜的时候不慎把手给割破了,简单的包扎后继续忙活了起来,似乎早已忘记了疼痛。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的时候,她开心的笑了,可老人却感动的热泪盈眶……

2016年夏天天气特别热,为了给老人防暑降温,她时常中午冒着近40度的高温步行到老人家中,从邻居家的深水井中打来凉爽的井水给老人擦拭身子,自己热的满脸通红、大滴的汗珠往下滴满不在乎。有一次,她热的晕倒在井边,幸亏邻居及时看到,给她搀扶进了屋里,喝了点凉开水才缓过神来……人们不解地问她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她总是呵呵一笑:“可能是我上辈子欠老人家的吧,总想着为她做点什么。”

潘爱珠善待关爱照顾老人戴明英的事,早已在左邻右舍中传为佳话,对于潘爱珠的慈善爱心,村民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

严格教育下一代

对待他人充满热情和爱心,对待子孙则是严格要求。她常常教诲自己的儿孙们做人要诚实本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孙儿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照顾和教育孩子的担子就落在了潘爱珠身上。有一次,放学的小孙子看到别的孩子在买玩具,嚷嚷着也要买,潘爱珠并没有厉声苛责孩子,她语重心长地说:“不是别人有的东西你就必须要有,更不能有攀比心,等你以后学习进步了,奶奶再奖励给你好不好。”小孙子虽有不舍,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帮助别人,自己的内心也会感受到快乐。”这是潘爱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助人为乐的动力源泉。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文章来源:http://www.chuzhou.cn/2017/0208/301308.shtml